預則立,不預則破。準確掌握礦業發展的新動態、新趨勢,在經濟新常態下,有利于我們摸準脈搏,把握大勢,有的放矢,推進礦業科學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近幾年來,特別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我國的礦業發展已經或正在呈現一些新跡象、新特點與新趨勢,而這些新變化,有可能演變成為今后礦業發展的方向,進而深刻地影響并徹底改變中國礦業的發展模式。那么,我國的礦業發展到底顯現出哪些新跡象、新特點與新趨勢呢?
首先,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將成為我國能源革命的方向。
目前,在我國不少城市出現霧霾、空氣質量下降的情況下,不少人包括社會輿論將矛頭直接指向煤炭,提出“去煤化”。事實上,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的70%以上。
煤炭在中國的基礎能源地位,決定了其在中國能源革命中的主角身份。因此,中國能源革命的方向不是“去煤”,而是“凈煤”,即煤炭潔凈化。煤炭的發展方向是高效、清潔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把煤炭開采和利用對社會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這應該是中國能源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也是現實選擇。
其次,戰略性礦產將成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支撐。
近年來,歐盟和美國等大多數發達國家制定了符合自身利益和發展的戰略性礦產目錄,無一例外的包括“三稀”礦產和非金屬礦產,其中多種主要來自中國。
在我國,2016年11月,國務院批復通過的《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首次將24種礦產列入戰略性礦產目錄。其中,非金屬礦產有:磷、鉀鹽、晶質石墨、螢石。
戰略性礦產原材料用途廣闊。以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專家推算,根據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規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估計將達到3262萬輛。據此預測,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源對用幾種戰略性礦產的需求分別為:石墨達32.8萬噸,相當于2016年全國石墨消費量的53.4%。顯然,未來戰略新興產業礦產的需求量和市場不容小視。
第三,實施“三深”科技創新戰略將加快。
2016年底,國土資源部印發《國土資源“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全面實施深地探測、深海探測、深空對地觀測和土地工程科技“四位一體”的科技戰略。
深部找礦和采礦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從理論上講,地球內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布在從地表到地下1萬米。據統計,未來10年內,我國將有1/3以上金屬礦山開采深度達到或超過1000米。但我國現有的采礦模式、采掘裝備、采礦工藝技術遠落后于深部開采發展的需求。
深海寶藏也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以油氣為例,據統計,全世界的海洋石油資源儲量約400億噸(油當量),全球海洋油氣資源約占全部油氣儲量的34%,探明率大約為30%。已有資料表明,在豐富的海上油氣資源中,大陸架約占60%左右,深水、超深水的資源量占全部海洋資源量的30%~40%,是世界油氣的重要接替區。
深空探測是未來國際科技競爭的主戰場之一。據科學家分析,太空中很多星球可能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礦物資源。
第四,綠色發展將成為礦山的最基本要求。
為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2017年5月,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國家質檢總局、銀監會、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明確了綠色礦山建設三大建設目標:
一是基本形成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
二是探索礦業發展方式轉變新途徑,
三是建立綠色礦業發展工作新機制。
屆時,我國將樹立千家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型綠色礦山典范,實施百個綠色勘查項目示范,建設50個以上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形成一批可復制、能推廣的新模式、新機制、新制度。
第五,礦山開采數字化、智能化將日益普及。
數字化、智能化開采是通過對礦山生產對象和過程進行實時、動態、智能化監測與控制,實現礦山開采的安全、高效、經濟和經濟效益最大化。它的意義主要在于采用現代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我國礦山采掘向安全、高效、經濟、綠色與可持續發展,增強我國礦業行業的核心競爭能力,這也是推進礦山數字化、智能化礦山的終極目標。
第六,跨國礦業企業將活躍在世界的舞臺上。
近年來,西方國家重新推行貿易保護主義,這些國家的礦業巨頭和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和早已占據的資源領地,不斷加強兼并和壟斷重要礦產資源。據有關資料,全球排名前五到十位的跨國公司,占有全球鐵、銅、鋁、鋅50%以上的儲量和產量。世界前八家跨國礦業公司擁有全球礦業資本市場75%份額。
在全球化和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做大不應是我國礦山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應在做大的基礎上做優做強,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大企業,才能在全球礦業舞臺長袖善舞。
第七,礦業文化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陶瓷文化、青銅器文化、鐵冶文化等礦業文明,促進了中國古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并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做了巨大貢獻,使中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世界范圍,礦產資源(作為原材料和動力)的大量使用促進了現代地質學、礦床學與找礦學的發展;反過來,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又促進了礦產資源的勘查與開發。
在未來的礦業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系統地總結與歸納中國歷代以來的礦業文明與礦業文化的優秀成果,也要吸取世界各國在以礦業開發促進人類文明與進步過程所積淀的先進的礦業文化;同時要與時俱進,研究當今世界礦業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新挑戰與新機遇,從而使我們的礦業文化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又具鮮明的時代特征,成為一種文化軟實力,為現代礦業發展提供遵循、指引與方向。
第八,共享理念將貫穿于礦業開發的始終。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包容共享是礦業發展的核心價值,也是礦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按照國土資源部的要求,在礦業開發的過程中,要積極實施資源惠民工程,健全完善資源開發收益分配機制,使資源收益進一步向原產地傾斜,增加當地民眾的獲得感。要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探索開展貧困地區礦產資源開發資源收益改革,對貧困地區開發礦業占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要倡導礦業社會責任,構建礦企業與社會群眾利益共享機制,鼓勵礦山企業投資當地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及生態環境等社會民生事業,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礦業發展過程中呈現的這些新變化,一方面會促使政府部門采取相應的對策,包括制定或修改有關政策法規,推進礦業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將促使礦山企業、地勘單位更新觀念,主動采取措施,加快礦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產業升級轉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加強科技創新驅動,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這些,無疑是礦業行業的福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 資料來源:礦業報